
1、世衛組織:全球超30億人受神經系統疾病困擾
世界衛生組織近日援引英國《柳葉刀·神經學》雜志發布的一項新研究表示,2021年全球超過三分之一人口(超過30億人)受到神經系統疾病影響。2021年,導致健康損失的十大神經系統疾病是偏頭痛、中風、嬰兒腦損傷、癡呆癥、糖尿病性神經病變(神經損傷)、腦膜炎、癲癇、早產兒神經系統并發癥、孤獨癥譜系障礙和神經系統癌癥。(健康報)
2、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
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舉行新聞發布會,主題是“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,護佑人民群眾生命健康”。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、宣傳司副司長胡強強介紹,今年我國將統籌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能力,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,推動城市醫療資源下沉,加強縣鄉村醫療服務協同聯動和用藥銜接。(人民網)
3、國家發展改革委:從建設優質高效醫衛服務體系等方面補齊社會領域短板弱項
近日,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蘇社介紹,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從建設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、支持社會服務和全民健身發展、提升“一老一小”服務能力等方面,補齊社會領域短板弱項,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。(健康報)
4、國家藥監局:清喉咽顆粒等3種處方藥轉換為非處方藥
近日,國家藥監局發布公告,根據《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(試行)》(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令第10號)規定,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論證和審核,清喉咽顆粒、固腎合劑、清熱解毒片由處方藥轉換為非處方藥。相關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于2024年12月11日前,依據《藥品注冊管理辦法》等有關規定,就修訂說明書事項向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,并將說明書修訂的內容及時通知相關醫療機構、藥品經營企業等單位。藥品標簽涉及相關內容的,應當一并修訂。自補充申請備案之日起生產的藥品,不得繼續使用原藥品說明書。(國家藥監局)
5、國家衛健委將開展為期3年的“體重管理年”活動
“2024年,我們將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重點人群管理等工作,進一步完善高血壓、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。”在近日召開的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會上,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司長傅衛介紹,將開展為期3年的“體重管理年”活動,促進公眾了解自身體重變化,主動調整飲食,加強運動和鍛煉。(科技日報)
6、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呈下降趨勢
記者近日從國家疾控局獲悉,國家疾控局監測數據顯示,2022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1.9%,總體近視率較2021年(52.6%)下降0.7個百分點,與2018年全國近視摸底調查結果(53.6%)相比,下降1.7個百分點。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呈現下降趨勢,近視低齡化態勢得到緩解。(人民網)
7、北大團隊研究發現:低鈉鹽可防高血壓
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數據,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人數約為2.45億,占比達27.5%,也就是說,大約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壓患者,而這些數字還在逐漸攀升。已有研究證實,減鹽能夠給高血壓患者帶來正向影響。而近期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武陽豐團隊發布的研究更是證實:血壓正常的老年人也能夠從低鈉鹽中獲益。使用2年高鉀低鈉鹽可降低高血壓發病風險40%,同時不增加低血壓的發生率。上述研究發表在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》上。(央廣網)
8、一例單基因突變致極早炎癥性腸病被發現
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(新橋醫院)消化內科團隊報道一例單基因突變導致的極早炎癥性腸病(VEO-IBD)罕見病病例,相關論文近日在最新一期消化領域國際期刊《腸道》上發表。該研究報道提示,對于發病年齡小,伴有反復發熱、腹痛及腸道潰瘍等癥狀的患者,應高度警惕是否存在基因突變。該研究為色素失禁癥的遺傳咨詢和基因診斷提供了依據。(健康報)
免責聲明:若本網站字體或圖片存在可能侵權的情形,請及時聯系我們,我們將予以及時撤除或作其他適當處理。特此聲明并望廣大公眾知悉和諒解。